“我50歲了,最近月經時間很長,就是干凈不了,我覺得是快絕經了,自己吃點止血藥就行吧?”
在婦科門診,醫生經常遇到患者詢問以上類似問題。專家提示,月經異常一定要引起重視,警惕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什么是子宮內膜癌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于圍絕經期和絕經后女性。為女性生殖道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僅次于宮頸癌,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近年來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上升趨勢,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其中75%發生于50歲以上婦女。
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kg/m2),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增加9%。與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間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不孕不育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而與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此外,末次妊娠年齡越高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也越低。晚絕經的婦女在后幾年大多為無排卵月經,因此延長了無孕激素協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時間。如無排卵性月經異常、無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等。由于無周期性排卵,子宮內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長期的單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甚至癌變。有些卵巢腫瘤,如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常產生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經不調、絕經后出血、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內膜癌。應對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規行子宮內膜活檢。單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療如達5年以上,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10~30倍。采用雌孕激素聯合替代治療則不增加罹患內膜癌的風險。他莫昔芬是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可導致內膜增生,發生子宮內膜癌危險性增加。- 1.陰道流血:主要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絕經者可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
- 2.陰道排液:多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因異常陰道排液就診者約占25%。有時陰道排液中可伴有組織樣物。
- 3.下腹痛及其他:若腫瘤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出現下腹脹痛及痙攣性疼痛,腫瘤侵犯子宮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相應癥狀。
- 1.手術:是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對于早期患者,手術目的為手術-病理分期,準確判斷病變范圍及預后相關,切除病變的子宮和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決定術后輔助治療的選擇。手術可采用開腹或腹腔鏡來完成。相當一部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僅通過規范的手術即得以治愈,但對經手術-病理分期具有復發高危因素或者晚期患者,術后需要給予一定的輔助治療。
- 2.放療: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單純放療僅適用于年老體弱及有嚴重內科合并癥不能耐受手術或禁忌手術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術者,包括腔內及體外照射。術前放療很少采用,但對于陰道大量出血,一般情況差、合并癥多、短期內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療止血并控制疾病進展。
- 3.化療:為全身治療,適用于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也可作為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主要化療藥物有鉑類、紫杉醇以及多柔比星等。
- 4.孕激素治療:主要用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也可作為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常用藥物為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甲地孕酮、17-羥乙酸孕酮等。
1.早發現、早治療。對絕經后出血,更年期月經紊亂應注意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對年輕婦女月經紊亂治療無效者,應及時做B超檢查和子宮內膜檢查。重視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對已證實有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根據患者情況宜行全子宮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應及時給予大劑量孕激素治療并監測病情變化。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并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后婦女更應慎用。對有子宮的婦女,在應用雌激素的同時宜適當應用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并嚴密監測。
3.改變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煉,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